又靓又能做科研,这位博士小姐姐,发完Science发Nature!



又靓又能做科研,这位博士小姐姐,发完Science发Nature!


文章图片



又靓又能做科研,这位博士小姐姐,发完Science发Nature!


文章图片



又靓又能做科研,这位博士小姐姐,发完Science发Nature!


文章图片



又靓又能做科研,这位博士小姐姐,发完Science发Nature!


文章图片



又靓又能做科研,这位博士小姐姐,发完Science发Nature!


文章图片



又靓又能做科研,这位博士小姐姐,发完Science发Nature!


来源:Retraction
2010年10月5日 , 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,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·海姆和康斯坦丁·诺沃肖洛夫因为在二维材料石墨烯方面的的贡献获奖 。 此后 , 石墨烯迅速成为科研界关注热点 。 那一年 ,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杨倩 , 怎么也不会想到 , 自己有一天也能加入诺贝尔奖得主安德烈·海姆团队 。

杨倩 , 图源西南交大新闻网
7年后的2017年 , 那时的杨倩更不会想到 , 自己的名字也能刊印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上 , “Size 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-scale Slits”(离子在埃级别狭缝中传输的尺寸效应) , 对于母校更是意义重大 。 正如时任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在大会上评价:“这是“一个载入史册的事情” 。 这标志着学校实现国际三大顶级期刊“零的突破”” 。

2020年12月10日 , 西南交大博士毕业的杨倩(现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后)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 , 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\"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-scale confinement\"的文章 , 研究报道了纳米限域毛细凝聚新理论 , 并对传统开尔文公式进行了修正 , 使其能够更好地描述亚纳米尺度的毛细凝聚现象 , 为解开毛细凝聚这一百年谜题提供了方案 。
这个打破西南交大校史 , 发学校首篇Science , 又一作发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着怎样的科研之路与感悟?

01
“零的突破”载入西南交大史册据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报道 , 2017年10月 , 杨倩参与的论文“Size 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-scale Slits”(离子在埃级别狭缝中传输的尺寸效应)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 , 实现了西南交大“零的突破” 。 该研究由西南交大荣誉教授、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·海姆教授引领 , 并作通信作者 。 11月13日 , 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s又第一次出现了第一作者为交大人的文章 , 西南交大博士生杨倩 , 题为“Ultrathingraphene-based membrane with precise molecular sieving and ultrafast solventpermeation”的文章 , 发现了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(GO)的高通量分子分离膜 。 杨倩介绍 , 两项成果主要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(NGI)完成 , 研究长达两年 。 正如时任该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徐飞在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化工作大会上所说 , 这是“一个载入史册的事情” 。 这标志着学校实现国际三大顶级期刊“零的突破” 。


02
“熊猫女孩”坦言:“博一博二时 , 科研不太有自信 , 羡慕别人发文章”杨倩是西南交大2013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(高分子方向)本科毕业生 , 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为本校材料学院(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)周祚万教授的直博生 , 开展碳基纳米材料研究 。 2015年1月22-24日 , 应周祚万邀请 , 诺奖获得者Andre Geim安德烈·海姆教授来到交大访问 , 并受聘成为西南交大荣誉教授 。 就在安德烈·海姆教授访问期间 , 学校提出希望派遣一位同学前往曼彻斯特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。 杨倩由于出色的英文基础与专业知识 , 顺利拿到了这一资格 , 并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。 当年9月 , 杨倩便前往曼彻斯特大学Andre Geim(安德烈·海姆)教授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 , 开始了在英国的求学时光 。
Andre Geim(安德烈·海姆)教授“panda girl”!当杨倩来到曼彻斯特大学的实验室 , 她发现安德烈·海姆教授这样亲切地称呼她 , 而同事们对这个名字似乎也很是熟悉 。 在后来与同事们的交流中 , 杨倩才得知 , 安德烈·海姆教授十分喜爱中国熊猫 , 在他在结束交大的访问回国之后 , 曾多次向同事提及:在中国不仅见到了熊猫 , 而且还带回来一个“熊猫女孩” 。 随诺奖导师学习的过程中 , 杨倩深感导师思维的活跃以及思路的新颖独到 , “他对于科研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乐在其中 , 这个领域长时间的研究使得导师的思维更加独到” 。 杨倩也感慨到 , 实验室里有顶尖的设备和优秀的团队 , 特别是身边的同事都很优秀 , 所有人都处于一种很自律的状态 , 她也会不自觉的想要提高自己 。

推荐阅读